开源大模型LLaMA 2会扮演像Android的角色?
发布时间:2023-07-22 10:31:00 所属栏目:数码 来源:
导读:在AI大模型没有商业模式?等文章中,我多次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不要把大模型的未来应用方式比喻成公有云,大模型最终会是云端操作系统的核心(新通用计算平台),而它的落地形式会很像过去的沃森,以系统型超级应用
在AI大模型没有商业模式?等文章中,我多次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不要把大模型的未来应用方式比喻成公有云,大模型最终会是云端操作系统的核心(新通用计算平台),而它的落地形式会很像过去的沃森,以系统型超级应用的形态落地。假如真的这样,那无疑的就需要一个开源的、便宜的“安卓”来真正启动这种落地。没想到的是这还没过去一个月,LLaMA 2出现了,并且表现优异。那LLaMA 2会在AI行业里扮演移动互联网中安卓的角色么? 整个移动互联网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历史性时刻:一个是iPhone的发布,这伴随着乔布斯而载入史册;一个则是同年Android的发布,相比之下这个则有点默默无闻。但实际上对于移动互联网而言,后者的实际影响大于前者。每年全球手机销量里面15%左右为苹果手机,其它基本是安卓手机。 降低开发和应用成本。在IT行业的早期没有上面的分工,通常都是一个公司(比如IBM)把所有事都干了。这就导致对人员要求非常高。纯粹从技术复杂度角度看开发一般终端应用的难度如果是1,那很多操作系统里模块的开发难度估计是10,并且两者的难度不在一个维度上。同时操作系统只有1个,但应用会有无数个(安卓--应用商店)。所以就使用一种更为灵活的分工方式,于是公司在分工,操作系统显现了。 高效的分工体系才能导致整个生态的大发展,对于移动互联网安卓就是生态大发展的最关键支点。如果微信操作系统团队不再那么需要自己做原生支持的安卓,那很长时间可能我们就再也看不见微信了。 大模型扮演的就是这个角色,但如果它只有一个(chatGPT),并且只是OpenAI自己用,那就像只有iOS一样,根本就造不出来五花八门的手机,也就不会有移动互联网的真正启动。 过去基于chatGPT根本没法打造沃森这样的系统,各种数据风险的考量根本不是一个技术进步就能对冲掉的,谁愿意把数据都上传到OpenAI呢,谁愿意依赖一个完全不知道的黑盒呢! 但在过去别的大模型又太差了,LLaMA 2在改变这种局面,从评测看它基本赶上GPT3.5,也就是说在创造价值的维度它变的能用了,在落地的维度又因为开源而能对冲风险上的顾虑。再这么发展下去就真的不出意外的话会变成一个新商业智能生态的引擎,可能就类似当年的安卓的角色。 在前面系列文章里面也曾经多次提到我们普遍的看待大模型的方式是有问题的。如果就看到技术和能力,而看不到它的落地需要一套复杂系统做支撑,那就搞不清它的真正价值创造方式,就会争论是屁胡还是什么,但其实并不对。 如果评测结果无误,那现在就需要开始在不同的领域打造一个个类似沃森的系统。否则可能就晚了。 大模型很关键,提供了打造智能型应用的机会,但就像移动互联网上真正有价值的是微信而不是一个赤裸裸的安卓一样,大模型也需要在它上面产出自己的应用。用系统的思考模式很难看到这类系统型超级app的关键点。我们换一张图来对此采取说明。 实际上OpenAI的插件骨子里也是这模式。可以这么讲从大模型的角度看OpenAI的远胜,这种智能的进步大幅缩减应用的开发成本,但从系统完备性的角度看OpenAI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比如对大规模设备的介入和管控等。 基于这种架构图很容易看出基于大模型的超级应用的关键点: 大模型:会处于中间的部分,负责提供通用智能的能力。也要与其它各类算法相配合,比如感知类算法、推荐类算法等。上图中针对交互做了一点分解,分成:语音识别(ASR)和自然语言理解,后者会完全被大模型取代,但不会改变架构。 AIoT基础设施:为了支撑大模型跑好并且和另外几部分连接起来,AIoT用的东西一个也缺不了,包括大规模设备管理通讯等。这些部分加起来才是过去系统的Kernel,也就是安卓所扮演的角色。 用户侧:要提供充分感知,这种感知要有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要有现场和历史数据。我们和智能音箱进行交互的时候,先要喊一嗓子,比如小爱同学等,它要听不到不管后面的模型多厉害也是不行。然后交互的时候肯定需要这个人的建模数据(历史)以及位置等,然后才能做好内容输出。不同场景下这部分会有比较大的差别,比如沃森的场景可能就需要个人的24小时心电图、病史以及基因数据。这些部分非常关键,需要综合应用IoT和各种算法才能达成目标。大数据在这个环节扮演的人物没那么最重要的。 普遍盈利(break-even)会来么? 在此前的系列文章中我多次总结:从商业角度看,人工智能过去10年的创业其实集体性失败了,因为没跑通任何一个像样的商业模式。而真自己做大模型的企业短期亏损会加剧,因为投入增加并且经常会被归零,而议价权并不会增加。 (编辑:汽车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内容
- 荣耀新机官宣:7月5日,正式发布,配置已揭晓
- DXO公布华为P60 Pro影像测评成绩,总分156分,位于全球第一
- 华硕八爪鱼GT-AX11000 Pro测评:稳定连接,畅行无阻
- 苹果将在2024年首次为iPad Pro使用OLED面板
- 看得见的手机,看不见的芯片,骁龙8+gen1性价比旗舰入手正当
- 小米何不用华鸿蒙?MIUI月活用户超6亿,一季度广告收益超70
- 佳能开发出新型 QD-OLED 材料:用铅替代稀土金属,成本跌至
- Canalys:全球高端智能手机逆势增长 4.7%,小米、华为纷纷登
- 苹果愿景 Pro低配版遭到曝光,大量硬件参数下调
- 小米Redmi智能电视A系列2024款发布:32寸起 具有4K超高清画
推荐文章
站长推荐